<strike id="fbt9v"></strike>

        <em id="fbt9v"></em>

              <thead id="fbt9v"><address id="fbt9v"></address></thead>

              <dl id="fbt9v"></dl>

                <p id="fbt9v"><meter id="fbt9v"><p id="fbt9v"></p></meter></p>

                  首頁 > 新聞 > 正文

                  阿加西的背影:廣州垃圾焚燒發展側記

                  時間:2023-01-09 09:16

                  來源:綠谷工作室

                  作者:谷林

                  阿加西,曾經廣州番禺生活垃圾焚燒風波的親歷者。十多年之前,從過去看現在,阿加西尋找的是改變的希望;十多年之后,站在現在看過去,阿加西感受到了堅持的重量。在第三者的眼里,他所經歷的過程,一定側面也反映了廣州垃圾焚燒的發展歷史。

                  十多年前,我與阿加西在微博上相識,那時他是廣州民眾抗議垃圾焚燒的知名人物。十多年后,我與阿加西相聚于廣州市鐘福廣場的漁鼎鼎,此時,他已經看淡了往事,但滿懷豪氣地對我說:你想看那個垃圾焚燒廠,給我說。

                  說起2009年的那場民眾運動,他認為那是自己“無意的闖入”,“單純的想表達自己”,“為了生活的環境更美麗、更安全”。

                  那個過程中,他也與一起抗議的朋友們有過分歧,并被質疑是“叛徒”,就如北京阿蘇衛的黃小山。他們曾有過交集,卻沒有什么交情。但都在各自城市的垃圾焚燒歷史上,留下了值得關注的足跡。

                  從過去看現在,阿加西尋找的是改變的希望;站在現在看過去,阿加西感受到了堅持的重量。在第三者的眼里,他所經歷的過程,一定側面也反映了廣州垃圾焚燒的發展歷史。

                  畢竟,他們走過。

                  9月23是個開始  大家要打持久戰

                  阿加西出身于大學教授家庭,華南理工大學微生物技術專業畢業,2001年成為碧桂園的業主。他業余喜歡鉆研法律,更愛打網球,阿加西的網名也由此而來。

                  他說自己喜歡自由,也沒有什么上進心。當大學同學紛紛進入知名企業以及國家機關時,他選擇以自己喜歡的網球為業,成為一名教練,并在隨后的日子里,在廣州業余網球圈小有名氣。

                  原本他以為自己會這樣陪著喜歡的網球波瀾不驚地生活下去,沒想到2009年,因為參與了廣州番禺垃圾焚燒鄰避抗爭,他的人生開始有了一段與之前迥然不同的轉向。

                  一切是從2009年9月23日開始的。

                  那時候,《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電監會令[2007]第25號)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資源綜合利用及其他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56號)都已經先后出臺,推動垃圾焚燒的價格和稅收機制初步建立,全國各地紛紛啟動垃圾焚燒規劃,國內的垃圾焚燒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據悉,廣州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籌劃焚燒發電廠建設。項目選址一波三折,2000年才正式選址在白云區李坑填埋場旁邊,歷經三年多艱苦的選址論證和前期可研環評立項,直到2003年初才正式開工建設。2005年,李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正式運營,處理能力1040噸/日。與此同時,2006年,擬選址在番禺大石原垃圾填埋場的番禺區垃圾焚燒廠終于取得廣州市規劃局下發的項目選址意見書。

                  在這之前,廣州的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主要以填埋為主。2001年,位于李坑和大田山的兩個垃圾填埋場即將填滿封場。2002年,廣州興建的亞洲最大生活垃圾填埋場興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投入使用,設計處理量 2500 噸/日。

                  2009年,廣州市日均產生生活垃圾已經達到1.17萬噸,且每年以超過5%的速度增長。番禺區居住人口已達250多萬人,日產垃圾1600多噸。

                  據報道,當時在番禺區內,有石基、東涌、魚窩頭、欖核四家垃圾簡易焚燒廠在運營。這些小型垃圾焚燒廠都是在2000年以前建成投入使用的,日處理垃圾450噸。其中,最大型的石基鎮凌邊村垃圾處理已建10年,每日焚燒垃圾200噸,多年來周邊居民不斷抱怨臭氣影響生活。

                  從2006年到2009年三年間,就有關于番禺區建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報道不斷見諸報端。廣州市國土局、番禺區政府、市規劃局、市發改委也分別在自己的官方網站或有關新聞中披露這一工程的進展情況,但似乎都沒有引起民眾太多關注。

                  2009年2月4日,廣州市政府發出通告,決定在番禺區大石街會江村與鐘村鎮謝村交界處建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計劃于2010年亞運會前建成并投入運營。

                  9月23日是廣州市市容環衛局每月例行的市民接訪日,在接訪會上,時任局長呂志毅對媒體表示:“一旦完成環評,番禺垃圾焚燒發電廠將動工開建?!?/p>

                  誰都不曾料到,這一次答記者問卻引發了意想不到的反響。

                  項目周邊的居民從媒體、網絡等信息渠道得知了這個消息。一些人才猛然發現,這個項目很早就已經規劃籌建。是時,大石會江周邊新建樓盤比較多,居住人群也越來越多。當大家知道消息的時候,項目都快要過了環評公示階段,很快就將投入建設。最重要的是,那時國內包括江蘇吳江、北京六里屯等地業主已經發起了對垃圾焚燒的抗議活動,備受關注的垃圾焚燒“二噁英”問題引發項目選址周邊小區業主的廣泛擔憂和極力反對。

                  阿加西是最早在網上進行表達的業主之一。他參加了維權業主的線上線下交流,并幫助分發傳單、收集業主簽名。

                  與此同時,因了解法律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研究,他知道垃圾焚燒廠建設一般都會有“環?!焙汀跋馈钡囊黄狈駴Q制。所以他希望大家可以通過法律程序,參加信訪日活動,了解項目的環評情況,與主管單位進行深入溝通。

                  2009年9月28日,他向廣州市市政園林局、環保局和市容環衛局打電話,表達自己的意見,問詢環評情況,并在網上發帖,打算找人一起去參加10月23日廣州環衛局的局長信訪日活動,但應者寥寥。

                  10月23日,阿加西與其他業主及幾名記者,攜帶此前由網友們共同擬好的《反對興建垃圾焚燒處理廠的意見書》和收集的各大樓盤數千業主的簽名,遞交給了政府官員。

                  10月29日晚,因為有業主倡議大家在11月1日開著汽車貼著標語進行抗議,幾位平時表現積極的業主被警察請去“了解一些情況”,當時已經入睡的阿加西也在其中。直到凌晨,他和其他被傳喚的業主最終被被允許回家。倡議業主當晚在論壇發帖,“因車道過窄,無法停車”。業委會和物業也怕出事不予配合,后面的曬車活動只能最終作罷。

                  10月30日,番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召開了情況通報會,邀請了4位行業專家與政府、業主代表等一起溝通、交流。其中番禺區市政園林局領導承諾,“在項目環評未通過前決不開工”。對于抗爭民眾來說,與之前的作為相比,這無疑算得政府的一個進步。

                  很多人將之歸結為民眾和媒體的“勝利”,并將其作為番禺垃圾焚燒項目抗爭運動的節點。對于阿加西,這也更堅定了他“理性維權”的決心。

                  他認為,番禺的垃圾焚燒項目,不僅僅牽扯到環境污染問題,其中更有政府的利益考量。據他介紹,番禺垃圾焚燒項目的第一選址點不在會江,而在石基鎮凌邊村。那地方當時全是農地、荒地,還有一個垃圾填埋場,最后卻因為“選址離大學城太近”而被政府否定了。

                  據相關文獻資料介紹,2000年6月番禺撤市建區之后,由于區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等條件不斷改善,經濟迅速發展。隨著廣州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也逐年增長。番禺區的生活垃圾日產生量也與日俱增,由此產生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當時番禺城區的生活垃圾處理主要靠市橋火燒崗填埋場和大石等填埋場,且上述填埋場庫容也所剩無幾。為此,2003年初,番禺區政府決定建設一座規范化、高標準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場,包括垃圾焚燒發電廠和灰渣綜合利用處置場,選址在番禺石基鎮凌邊村附近的廢棄采石場,旁邊不到200米就是簡易垃圾焚燒廠。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應該說選址比較科學。只是后來因為大學城二期規劃而最終夭折。

                  阿加西認為,最初的選址之所以夭折,實際上是政府擔心建了垃圾焚燒廠后,那里的土地賣不上價去。在他看來,環保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發展的問題,政府有錢才會做得更好。

                  面對抗爭初見成效,他認為,大家要打的是一場持久戰。因為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所以他希望所有的公共決策,應該都要考慮民意。但他同時也反對“為了反對而反對”,他不認同一些沒有足夠說服力的反對理由和反對行為------特別是一些抗爭者對于李坑垃圾焚燒廠的言論。

                  李坑一直被政府宣傳為垃圾焚燒的樣板工程與先進案例。但很多去實地考察過的業主,卻對李坑垃圾焚燒廠的實際運營效果進行了強烈質疑。據說一到晚上,李坑廠周邊的居民連窗都不敢開,晚上睡覺都能被熏醒。而且據說那幾年里,村中患癌癥的人數逐年遞增。很多業主將此都說成是李坑垃圾焚燒廠的危害。

                  阿加西開車去李坑調查過很多次,也幫助很多人咨詢過李坑垃圾焚燒的相關問題。他認同很多人描述的問題,但對于癌癥與垃圾焚燒的關系,他覺得從自己的認識方式和認知能力來看,“李坑垃圾焚燒導致周邊村民癌癥增多邏輯并不嚴謹”,甚至對于一些癌癥增加的數據他也有不同的看法。

                  他介紹,“不能開窗”的說法過于夸大,垃圾運輸過程中的跑冒滴漏會有臭味,但這不能用來說明垃圾焚燒本身就有大家描述那樣的污染。是否癌癥需要有醫學證明,是否增多也需要有歷史的對比,是否與垃圾焚燒有關也要有更可靠的因果邏輯。他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比較較真的人,在這樣的事情上,他覺得更需要具體分析,把情況弄明白。因此,對于一些維權業主和媒體報道的“垃圾焚燒導致周邊村民癌癥增多”,他一直持保留態度。

                  這樣的分歧,在后來的日子里,也成為他被一些同行者“非議”的原因。

                  實際上,當時也有專家認為,李坑垃圾焚燒廠的運營單位是法國威立雅,作為世界環保治理巨頭,威立雅的無害化運營水平并不差。在大家關注的煙氣之外,主要的問題在于當時運輸車輛密封性和車況以及路況都不理想,以及途中的跑冒滴漏,容易引起臭氣污染和噪聲污染。

                  但這些觀點,并不能平息民眾的情緒,甚至于轉變大家的認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民眾對專家、政府和企業的不信任,并加深了抗議者內部的分歧。

                  不分類不焚燒 阿加西不是“叛徒”

                  在番禺民眾抗議垃圾焚燒項目的同時,廣州從化、增城、花都等地也正在籌劃興建垃圾焚燒發電廠,相應的民眾抗議也在進行。而另一面是,垃圾焚燒作為更徹底地解決垃圾問題的方式,正日益受到國家的認可與支持,與此相關的選址、稅收等政策也日益完善,產業發展開始進入快車道。

                  前任廣州市市容環衛局局長、時任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呂志毅在項目進展新聞通報會上曾表示,根據廣州的發展規劃,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垃圾焚燒,除廣州中心城區外,不僅番禺要建垃圾焚燒廠,從化、增城、花都等地區也要建。

                  與此同時,一些對于抗爭運動的思考,也更多地呈現在公眾視野中。有人認為,番禺周邊業主的抗爭其實是“不想讓垃圾焚燒廠建在自己家門口”,可在“垃圾圍城”、垃圾焚燒將成未來趨勢的情況下,不建在番禺就要建在別的地。如果大家都反對,垃圾問題或將得不到更多的解決。

                  在諸多研究、學習和實踐的番禺民眾也逐漸明白,不應該只是反對番禺項目,大家關注的核心應該是垃圾焚燒污染本身,面向整個廣州。在這樣的背景下,做好垃圾分類成為垃圾焚燒的前提,不分類不焚燒成為大家的共識。

                  實際上,廣州在很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垃圾分類。1992年國務院頒布《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廣州市即積極響應、探索和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1996年開展垃圾分類居民調查。1998年,開始興建生活垃圾回收分揀處理中心等。1999年正式倡議居民實施垃圾分類。2000年,廣州市被列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之一,出臺了《垃圾分類收集服務細則》等一系列文件。興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也開始動工興建,設計處理量 2500 噸/日,使用年限 25 年。2002年11月12日,廣州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正式啟動。同年,興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也正式運營。2004年,分類垃圾桶已經在廣州市城區普及。

                  到了2006年,廣州市出臺《廣州市“十一五”持續推進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工作實施方案》(穗府辦〔2006〕38號,下文簡稱:《方案》)?!斗桨浮诽岢?,力爭2008年前完成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回收網絡建設,2010年前完成全市網絡建設,使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普及率達到75%,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率達到40%。同年,廣州市番禺區垃圾焚燒廠取得廣州市規劃局下發的項目選址意見書。

                  隨著抗爭活動的持續深入,以及媒體的大量關注,不斷有更多的支持者加入民眾隊伍。政府的態度從最開始的堅定強硬開始發生變化:

                  2009年11月9日,廣州市城管委正式掛牌成立。根據規定,市城管委將會參與市容環境衛生等設施建設項目的選定、竣工驗收等工作。這也是廣州專門用來與抗爭業主們對接訴求、交流溝通的部門。

                  11月23日,近千名項目周邊小區業主和村民,不約而同地來到了城管委和市政府門前“散步”。時任廣州市常務副市長蘇澤群表示:如果環評不過關,或者大多數市民反對,該項目不會動工。同日,時任番禺區區長樓旭逵在相關座談會上表態:項目環評不通過,絕不動工,絕大多數群眾反映強烈,也絕不動工。此外,番禺向250萬民眾發出倡議書,稱將在全區進行為期半年的垃圾處理問題大討論,廣泛征求民意。

                  與廣州幾乎同時,北京的阿蘇衛地區民眾抗爭垃圾焚燒項目運動也正在進行中。

                  11月,阿加西受邀去北京參加一家NGO組織的垃圾焚燒研討會。在那里。他遇見了很多番禺之外的環保維權人士。類似的處境,類似的擔心,在當時的環境下,卻讓阿加西的心情越發沉重。

                  一方面是公眾溝通和環保問題待解,各地民眾抗爭不斷。一方面是垃圾圍城和政府的支持、引導,垃圾焚燒產業發展開始進入快車道。民眾如何在二者的對立中,理性維權,合法保護自己的權益?

                  他希望在番禺的本地經驗之外,可以借鑒其他兄弟城市的相關經驗,也希望在廣州本地之外,得到更多支持的聲音。他開始更多地、有意識地與廣州外部的媒體、專家及民眾代表聯系,組織主題交流和項目互訪。北京阿蘇衛項目中的名人“驢屎蛋”黃小山律師,就是他在那時認識的,但彼此的交流并不多。

                  在番禺項目抗議民眾以及各界支持力量的努力下,12月20日,時任番禺區委書記譚應華與項目周邊各小區約50名業主代表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座談。在會上,譚應華表示,會江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已經停止。未來,項目在哪兒建、如何建,要形成共識,政府會征得周邊絕大多數民眾的同意。今后所有有關民生的重大項目,一開始就讓大家都參與進來。同時,譚應華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垃圾分類,做出垃圾分類產業鏈,將番禺做成一個垃圾分類的榜樣。

                  民眾幾個月的抗爭,最終取得了還算滿意的結果。

                  但垃圾焚燒的事情并沒有終止。2009年番禺焚燒風波之后,廣州市政府充分順應民意,加快推進垃圾分類,通過垃圾分類和設施建設兩條腿共同推動垃圾處理工作前行。

                  在垃圾分類方面,2010年1月起,廣州掀起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高潮,并在越秀區東湖街、荔灣區芳村花園、番禺海龍灣和華景新城等社區試點全面推廣垃圾分類;5月,經市政府批準,《意見》下發到各區和縣級市?!兑庖姟芬?,到2011年1月,各區、縣級市將建成3~5個餐廚垃圾處理基地,初步形成餐廚垃圾處理循環體系。

                  與此同時,關于垃圾焚燒,一些民眾與行業專家也在網上發起辯論。時任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專門寫了網絡公開信以回復民眾的問題。

                  2010年2月23日,廣州市政府垃圾處理項目專責領導小組邀請全國32名專家,以及廣東省環保廳、廣州市城管委、環保局、衛生局等部門負責人和代表共70多人,一起討論廣州的垃圾處理問題。

                  在研討之外,當年的1月、2月、3月里,廣州市和番禺區先后三次組織官員、市民代表和媒體記者,前往澳門參觀其垃圾焚燒中心。4月9日,受番禺區政府邀請,阿加西和另一位知名民眾巴索風云等一行12人作為居民代表,隨政府一起前往澳門參觀垃圾分類和垃圾焚燒。

                  其中澳門環境保護局派員進駐焚燒中心進行現場監控的作法,得到了時任市長張廣寧和代表們的肯定和稱贊,這也為后面廣州垃圾焚燒引入第三方監管提供了借鑒。

                  在參觀過后,阿加西的觀點與之前相比發生了一些改變。經過近距離考察,這些先進垃圾焚燒場顛覆了一些他之前對垃圾焚燒的看法。他是學微生物的,對垃圾焚燒也有一些了解,但沒有想到現代化的垃圾焚燒還可以做大那么高大上。而且在他看來,解決垃圾圍城的同時進行環境保護,這不是僅靠民眾的力量就可以完成,必須借助政府決策者的大力推動。垃圾焚燒并不需要進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的目的是為了分類處理,更好地進行資源化,可很多處理技術和資源化技術的在環保和成本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綜合來說,世界上主流處理垃圾的方式還得靠焚燒。政府和企業需要對受焚燒廠影響村民的生態補償基金,將村民納入居民社保、醫保體系,并建立重大疾病補償基金。

                  但他這一觀點,卻引發了眾多反對垃圾焚燒民眾的質疑。很多人認為他“叛變了”,被政府和企業“收買了”。

                  他也曾因此感到困惑和迷茫。在他看來,自己參與活動以來,從始至終都秉持著“理性維權”的原則,最初反對番禺垃圾焚燒是擔心他會對周邊居民產生毒害,可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他更愿意尊重自己的判斷——不為了反焚燒而反焚燒,他反對的是垃圾焚燒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

                  多年以后,在鐘福廣場的漁鼎鼎,他再次對筆者強調:“我表達和參與是因為我想著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表達本身,也不是為了出名?!?/p>

                  這樣的處境,北京的黃小山也曾遭遇過。

                  作為北京阿蘇衛抗議垃圾焚燒最著名的民意代表,黃小山等人也受邀去日本考察垃圾焚燒。后來,他也被一些參與抗議的民眾指責為“叛徒”。

                  很多年后,在接受中國固廢網采訪時,黃小山一再表述,他們根本就不是什么“反燒派”,他們并不是一股腦兒地反焚燒,而是反對不經分類地焚燒。在阿蘇衛事件逐漸平息后,他身體力行,在自己小區做起了“綠房子”垃圾分類公益項目。堅持幾年之后,“綠房子”以失敗結束。黃小山進入后來的北控城市服務(當時屬于北控水務下屬的固廢業務部),從一個公益環保人士轉變為專業的環保從業者,中間雖也有現實的無奈,但仍然在繼續踐行著其解決中國垃圾污染問題、參與垃圾分類事業的初心。

                  在廣州,幾位當年與阿加西一起抗爭過的其他知名網友后來也做起了垃圾分類公益組織。阿加西認為,垃圾分類能解決一部分有害垃圾,但解決不了“垃圾圍城”,所以他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第三方監督上,希望學習澳門、臺灣等地的模式,通過外部監督的力量,促使垃圾焚燒更好地建設和運營。

                  垃圾焚燒快速推進 不要停留在想象中

                  2010年,廣州市城管部門加快了垃圾焚燒項目的建設步伐,陸續啟動了包含原番禺垃圾焚燒項目(后來的第四資源熱力電廠)在內的第三至第七資源熱力電廠一期項目的選址工作。

                  2011年4月12日,禺垃圾焚燒項目在“暫?!苯?00天后被重新啟動:番禺區政府正式公布了項目選址的“五選一”方案。7月10日,項目地址最終確定為大崗裝備基地。2013年6月26日,第四資源電廠項目正式奠基。

                  微信圖片_20230109091825.png

                  2011年中國固廢網的番禺事件專題

                  一邊是垃圾焚燒項目快速推進,一邊是垃圾分類政策不斷完善。

                  2011年4月1日,國內首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方面的政府規章《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定》(下文簡稱《暫行規定》)正式實施。7月10日,廣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協聯合召開“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部署動員大會”,3000余人參會。會議提出,三年內廣州垃圾分類走在全國前列,2012年底前在全市全面推開城市垃圾分類。

                  2012年8月4日,廣州市城市廢棄物處理公眾咨詢監督委員會正式成立,包括阿加西在內的19名市民、企業和社會團體代表以及11名專家在內共30人入選。咨委會及委員將就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重大項目建設、重要決策及決策執行進行咨詢、監督和評議等。

                  公眾咨詢監督委員會的成立,融合了政府、社會、企業等各方代表,實現了范圍全方位覆蓋、人群全社會參與,有力地推動了廣州市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的全流程建設,通過前端生活垃圾分類促進終端處理設施的建設,而終端處理設施的建設又反過來倒逼前端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這也是廣州解決設施選址難、建設難問題,實踐國家所提倡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到2015年,在原《暫行規定》的基礎上,新版的《廣州市生活垃圾管理規定》9月1日開始實施;同年,廣州全力推進全市大型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規劃,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資源熱力電廠及李坑綜合處理廠、福山生物質綜合處理廠項目全面鋪開建設,興豐填埋場七區及其配套工程開始接納生活垃圾,大田山餐廚垃圾循環試點項目投入運行。

                  在廣州自己“大干快上”的同時,廣東省政府和國家也在不斷完善垃圾焚燒相應政策:

                  2016年2月1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公布《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居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選址工作的決定》,對居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選址等相關工作確定了堅持科學選址、集中建設、長期補償、各方受益的原則,并制定了具體執行方式,著力破解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落地難問題。

                  同年7月1日,廣州又一次開全國先河,編制了國內第一個專門針對垃圾分類的地方性法規廣州《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這也是全國第一個出臺的地方性垃圾分類政府法規,2018年7月1題正式施行。

                  2017年4月,為規范與加強垃圾焚燒污染物在線監控和民眾監督,建立長效機制,生態環境部下發文件,要求全國所有投運的垃圾焚燒發電廠要在9月底前完成“裝、樹、聯”任務,即安裝自動監測設備,在廠區門口豎立電子顯示屏公布數據,與部里聯網,讓各項數據變化直接呈現在環保部網絡平臺,重新構建大眾與焚燒企業之間的信任。

                  2019年,廣州第三至第七資源熱力電廠二期項目全面開建。廣州的垃圾分類也進入新的階段:在全市范圍統一實行樓道撤桶,定時定點分類投放,舉全市之力突破垃圾分類瓶頸。到年底徹底實現垃圾分類全鏈條提升、全社會覆蓋、全民參與。

                  2021年實施投放點提升行動和推動“兩網融合”網點建設。2022年大力推進源頭減量和綠色低碳生活垃圾方式,開展垃圾分類信息化、智慧化建設,站在全國前列,引領行業發展。

                  微信圖片_20230109091836.png

                  2021年9月23日,廣州市資源熱力電廠二期項目正式點火試燒垃圾,標志著困擾廣州發展多年的“垃圾圍城”問題正式解決(來源:“廣州城管”微信公眾號)

                  目前,廣州12個直接的垃圾焚燒項目(另外還有轉化后廚余垃圾厭氧發酵制沼后的沼氣和殘渣焚燒項目6個)已全部投產,廣州也成為全國首家具有垃圾全量焚燒能力的一線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設計處理能力達到3.3 萬噸/日,焚燒占比80%,基本形成了“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循環利用”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新格局。

                  這樣的發展結果,在阿加西的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用他的話說:曾經,他因環保而發聲,,就是希望廣州的更好,大家不被“垃圾圍城”,生活環境更加美麗、安全。

                  后面的日子,他作為廣州公咨委委員,積極組織和參與廣州市民參觀、監督垃圾處理設施運營、進行垃圾分類和論壇交流,聽取和收集民眾建議為政府建言獻策,比如“挑刺”垃圾收費方案等等。因為環保,他有了更多的公益之心,在環保之外,他也將目光投注到社區其他公益建設中去。

                  采訪之中,他豪情地說:你想去廣州那個垃圾焚燒廠參觀,給我說,我幫你安排。好好地去看看,不要停留在想象中。

                  目前網上可見關于他的最新消息是:5月17日,與廣州市政府領導等一起去天河考察垃圾分類情況。

                  作為廣州垃圾焚燒的參與者與見證者,一定程度上,阿加西的經歷也是廣州垃圾焚燒發展的部分縮影。對于他來說,那段經歷,是人生某個階段的“偶入”。與他的經歷相隨,則是廣州垃圾處理一直向前的歷史,以及不斷完善與升級的未來。

                  在上海麥雀斯環境以及西格斯環境的董事總經理施劍眼中,阿加西等民眾的參與,“給政府對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選址、處理標準和如何監督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建議,也為垃圾焚燒發電更健康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讓政府和垃圾焚燒企業在選擇成熟先進的處理技術和服務供應商上更加謹慎?!?010年,施劍曾任百瑪士環??毓捎邢薰緢绦卸录婵萍技瘓F總裁,那時的廣州是他們企業重點關注的區域。在他穿梭香港和廣州之時,也曾與阿加西有過交集?,F在,他回到老家創業,回想起當年的番禺事件,依然感慨萬千。

                  從公眾參與和民眾環境意識構建角度,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譚爽教授則認為, 番禺居民們提出“去鄰避主義”理念, 將“不要在我家后院”的狹隘訴求拓展為“不要在任何人家后院”,強調“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反對,而是要提出合理垃圾處理方式,從‘反對者’轉變為‘建言者’”。同時在抗爭者在反建過程中還構建出了屬于民間的“環境風險認知”。這些對于廣州乃至全國的垃圾焚燒規范發展無疑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現在看來,或許番禺風波的一系列作用也較深地影響了廣州垃圾焚燒市場的格局。

                  據報道,在推進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過程中,廣州市不僅探索出了“政府主導、國企承擔、信息公開、共治共享”化解鄰避的“廣州經驗”,還探索出了以循環經濟產業園組團布局,“統一規劃、同步建設、協同處置”的固廢處理設施建設“廣州模式”,最大程度實現資源協同、循環利用、環境和諧。

                  在監管方面,廣州對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采取“六位一體”模式,包含駐廠監管、村民監管、遠程監控、環境監測、考核評分和信息公開六個方面,充分整合社會力量,實現了政府監管、群眾監督、第三方監測全方位管理。

                  在經歷了“破解垃圾圍城”“推進循環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三步走之后,廣州的垃圾焚燒已站在全國之巔,當年的番禺風波作為發展中的浪花也基本歸于沉寂。而十多年后的北京,豐臺地區民眾反對垃圾焚燒項目建設的抗爭活動仍在持續進行中。

                  如何更好地推進垃圾焚燒發展?如何更好地實現民眾溝通?如何達到高質量運營?

                  作為以“為生態文明打造產業根基,用產業的力量改變世界”為使命的環境產業平臺,E20環境平臺發起和牽頭的“雙百跨越”垃圾焚燒標桿行動倡議及評選,試圖站在未來看現在,用“精細化、智能化、低碳化、社會化、系統化、樞紐化”的高質量標準重新定義垃圾處理,不僅為垃圾焚燒企業發展樹立了更清晰的目標,也為行業溝通和社會溝通搭建起橋梁,以實現中國固廢處理行業攀登世界頂峰、引領世界發展的新時代夢想。2023,或將是新的起點。


                  編輯:李丹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otokusi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固廢網 版權所有

                  黄片呜呜呜呜呜呜呜呜av,国产福利青青av一区,久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1,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蜜芽

                    <strike id="fbt9v"></strike>

                        <em id="fbt9v"></em>

                              <thead id="fbt9v"><address id="fbt9v"></address></thead>

                              <dl id="fbt9v"></dl>

                                <p id="fbt9v"><meter id="fbt9v"><p id="fbt9v"></p></meter></p>